《超级员工》转载请注明来源:未来小说weilaixs.com
老板的分类(5)
享受型享受型老板做企业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享受,而不是企业的发展扩大。或者是其本身就没有管理企业的心思和才能,依靠继承或转让的方式得到企业,只是注重日常生活的挥霍和享受,而不关心企业的状态和前途。
有些享受型老板是经过一番努力后功成名就,然后在灯红酒绿的应酬中逐渐颓废,失去往日的锐气。有些则是从小养尊处优,没有领导才能,或者本身就不喜欢这个行业,但又不得不继承了企业的所有权。
享受型老板管理下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即使有很好的基础和强大的实力,但是也会很快空虚萎缩下来,甚至会出现一夜之间崩溃坍塌的情况。即使这些老板最后能够挽回局面,或能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经验,提高管理水平,逐步适应企业发展,也必定已元气大伤。
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会变的自大,看不到危机,暴露出人性中很多的缺点。所以做为员工不要在享受型老板最得意的时候告诉他们:你这样不行,要礼贤下士,要卧薪尝胆,要花费精力管理企业云云。如果他们真的能够听从这些劝告,就不是享受型的老板了。
无能型这类老板并非不关心企业的发展,相反的他们会花费很多精力在企业管理上,但是由于他们缺乏领导才能或者本性中的一些缺陷,使得整个企业散漫无序,不但不能指挥员工有效的进行工作,反而会使员工花费大量的精力在一些无意义的工作上,经常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无能是个很广很模糊的概念,没有人是所有方面都擅长的,也没有人是所有的方面都不行。无能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手相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能力相差一线,胜负也就立判。无能型的老板并不是指这个人就是没什么能力,而是说其不具备领导才能。例如一个人可能专业知识水平很高,具有很强的科研技术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员工工作者,但却未必能成为一个好老板,未必是一个好领导者。而除了能力之外,很多因素都能使得一些不适合做老板的人当上老板,所以遇到一个无能型的老板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无能型老板则是泛指其存在对企业有一定的破坏力,其管理工作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当然其表现可以是多样的,用人不当,管理不到位,决策失误等等,不过绝非其一时的大意,而是他们本就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遇到一个无能型老板,最好还是换个老板吧。
当然,同员工的分类一样,这个分类也只是从做事态度和方法方面进行分类的,人都是复杂的,有时候一个老板身上会同时带有几种不同的特征,何况这些归纳也不能尽涵盖老板所具有的特征。而且,一个老板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间,由于自身经验知识的积累,或者资产、市场、产品等变化,也会使得老板的做事态度和方法产生转变。比如从投机型转向勤奋型,从严厉型转向享受型等。所以不能单一用这些类型的去衡量一个老板,也不能用固定的眼光来看待一个老板。具体的问题用具体的分析,遇到不同的老板,也就有不同的方法来对待。
成长(1)
除了这些分类方法之外,不同发展时期的老板也会具有各自的特点,对于老板个体来讲,必然要经过由创业到发展到稳定的一个过程;而对于老板这个群体来划分的话,也可以分出哪些老板是处于创业期,哪些老板处于颓废期。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企业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计划和职业前途。
积累期的老板:积累包括两个方面,既必要资本的积累和经验知识的积累,如果只是将经验知识的积累定义为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而不计算基础知识和短期的筹备工作以及非专职性的工作经历在内的话,那么有一部分老板也可以不经历积累期,或者其积累期非常的短。他们可以通过投资和借贷等方式取得运营资本,或者依靠学历和关系等因素取得一定支持后,在创业过程中再学习工作经验。不过,绝大部分人要想创业是必须经过积累期的,只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参与投资的资本增多,现在资本积累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采取自己积累和外来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全额使用外来资金等方式来得到运营资本。但也因此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就显得更加重要,成为影响投资方信任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可以将其量化换算成一种资本,做为企业的一种投资股份。当然,准确的说处于积累期的人还不能称得上是老板,但是他们具有成为老板的意识和准备,这些在日常工作和人际关系上都可以体现出来。
创业期的老板:创业时期都是艰苦的,创业时期的老板也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新问题,所以不得不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由于创业初期的资金、人力、经验等问题,老板也会像普通员工那样做一些杂事,而且会加倍的努力。同时他们也会为自己和员工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未来,甚至会许下相当美好的承诺,不过这并不是具备法律法律效力的保证,所以也不要太当真。
发展期的老板:企业的架构建设起来,基本的工作章程和管理规则也已制定,有了一定的经营行为,即使没有到赚钱,至少也已经能看到前途希望,此时的老板渐渐退出具体的业务工作,而开始思考怎样管理发展,增强一些管理知识或者思考如何招聘一些辅助管理的人才,来加强内部管理,以拓宽市场业务,寻求发展。此时的老板,才会真正的具备一些“老板”的性质,以一个完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发展企业。
稳定期的老板:准确的说,这一时期应该属于老板发展企业的瓶颈期,许多老板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受市场环境、经济政策、个人能力、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企业发展缓慢,企业规模或产品市场难以扩大。这一时期的企业会寻求稳定,稳步发展。不过外部的政策等因素是不能依靠个人或者企业的意志来变化的,所以有能力的管理者就会从自身的经验、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企业产品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入手,另辟蹊径或者积蓄力量以求突破,此时的老板会为发展做一些必要的学习,或者聘用一些对企业来说现阶段还用不上的人才,为将来的突破做准备。当然,也会有一部分老板安于现状,或者因为魄力不够,只求稳定和维持现状,不过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是不进则退,会很快进入颓废期,被市场淘汰。不过稳定期只是说在企业的规模和占有的市场大于老板的个人能力和企业的综合实力的时候才会出现,有些老板学习能力和意识比较强,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有所准备,及时更新管理方式理念等,因此能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也就不会存在这个瓶颈时期了。
突破期的老板:处于突破期的老板,会经历一种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上的转变,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前面的创业期和发展期不同的是,突破期的老板一般都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瓶颈期,在积蓄力量,寻求出路。因为经历过瓶颈时期的困惑和磨练,所以这些老板已经具有相当的经验和魄力,能够启用新人,接受新意见,这样
分节阅读5
的企业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当然,所谓的突破期不只是说企业由下向上,由小到大的发展,也可以是横向的向其他领域发展,甚至是摒弃一部分迂腐陈旧的东西,缩小精简式的发展。
衰落期的老板:虽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点起伏是很正常的,但衰落期并不是指企业规模的缩小或者利润的下降。衰落期的老板多是一种盲目乐观或者安然享受的心理。认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发展的规模已经足够,并有很美好的前景。然而事实上企业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和隐患,整个行业也处于一种由盛到衰的过程中,这些企业虽然表面上相当的繁荣,但其实已经走向僵化和衰落,处于一种外盛内虚的状态。
颓废期的老板:处于颓废期的企业,一般都是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是由于管理松懈或者技术落后等原因,致使形成经营惨淡,苦苦维持的局面。这类企业中,无论老板还是员工,都是一种失去斗志和信心的状态,虽然可能口中求新求变,但未必真能够行动起来,而且这种企业也会具有一些相当顽固的“团体”和“习惯”之类的根深蒂固的东西,很难破除。进入这类企业中的新员工,受到其氛围的影响,会消磨意志,难以发展。这类企业需要新观念的引入,但能否发展起来,则要看老板和其他领导者的能力和魄力了。
由于地域间的文化观念差异和经济政策的差异,也造就了不同地区商人所独有的一些特性。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工商业界就按照地区划分成十大商帮。这些商帮因为不同的地区背景,也就早就了各自独特的经商特点。
在现代社会,地域间的文化信息交流频繁,所以差异也渐渐缩小。而且各地商人流动性大,某个城市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同时这个城市的商人也会走向全国各地,因此各地区商人的特点差别也就不那么明显。但是不能说差别已经完全消失,就整体上来看,还是会因为地区差异带上一些不同的印记。
成长(2)
北京老板在中国,北京是一个特殊的地域,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是首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因为北京做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城,有其独特的京味文化。当年的皇城,今日又成为首都的北京,住在这里的人多少总会有些优越感,即便是已经没落了的王孙,也会保持一份内心的矜贵。
北京人能言善侃,他们平时谈论的事情很广,无论是天南海北,衣食住行,花草虫鱼都可以成为话题,从家常里短到国际局势,也都是他们关心的内容。所以跟北京老板打交道的时候,并不是一定要求自己的口才多好,能与其对侃,而是要求能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北京做为中国的首都,所以北京人对政治是格外的关心,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北京的老板身上带有很重的政治气息。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管理机构众多,所以大小老板多少与官员都有些联系。而且北京人口众多,由于发展定位的关系,工业不算发达,以商业和文化信息业为主,而这些行业都受政治政策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北京的老板身上政治气比较浓厚。
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北京文化氛围也比较浓厚。北京人又比较关心政治,所以在行为上会显得“君子”一些,他们一般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对自己的谈吐举止比较注意,会不断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平时乐于助人,重视朋友。办企业的时候讲求以诚待人,注重人际交往,以信息和诚信取胜。但是相对的,北京老板身上也就少了几分商业气氛,他们往往看重人情和关系,使得利益划分上会产生一些模糊,容易引起矛盾。同时他们自持身份,对一些完全的利益合作关系会有一定的排斥。有时候因为太注重身份和面子,缺乏吃苦实干的精神,有时候宁肯放弃一些商业机会也不愿意“纾尊降贵”。太浓厚的政治情结,也会冲淡对市场的重视,有时候会被政治感情左右,淡化了市场的需求的重要性。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